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天劲动态

“芯”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发布时间:2023-03-08 阅读量:

——北京芯虹科技与佛山天劲新能源结成深度战略合作


▲图为芯虹科技董事长邓裕强(右)与佛山天劲董事长曾洪华(左)签订合作协议


3月8日上午,北京芯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佛山市天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结成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拓展未来业务合作,以底盘分箱换电技术做为依托,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应用。

 

北京芯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电池转让,电池控制,安全系统转让等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芯虹科技,锂电池应用技术先行者!是一家以底盘分箱换电技术及锂电池在线评估及应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技术企业;主要业务范围有:


一、标准电池及底盘分箱换电

基于标准化尺寸和电压平台,开发了具有SOH自监测能力的标准能量块,以及底盘快速分箱换电技术。标准电池适配A00到B级乘用车以及物流车等不同的底盘空间尺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换电机构以及完整的快速换电技术方案与换电站建设方案。


二、锂电池在线监控数据服务

基于锂电池充放电运营数据,在线监控锂电池健康度,建立数据驱动的电池资产管理系统,为电池银行业务、二手车及二手电池业务提供数据计算服务。


三、开放的换电运营管理系统

通过去中心化的、电池互换共享的、换充结合的运营管理系统。积极通过自建自营、合作共营和总体方案供应商等合作模式,以换充结合等方式,提供充换电补能服务。


四、电池工程咨询

为客户提供锂电池领域的各类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整包PACK产线筹建。针对客户电池系统的个异性,规划与筹建模组及PACK产线,系统集成从电芯上线到模组/pack装配与下线测试的核心工艺和设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主导BMS设计开发。主导定义BMS硬件架构与软件功能, 整合BMS开发与制造资源,协助完成产品开发与设计验证。主导PACK产品设计与开发。主导并整合协同PACK团队,从结构设计、电气架构、热管理、BMS、仿真以及系统 电性能等方面,协助设计团队完成产品设计开发与验证。



佛山天劲新能源是一家专业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工业储能全自动化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业结构为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成,以及工业储能电池系统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2022年,公司新增建设完成了50亿WH天劲新能源全自动化智能制造客户专用产线,产能释放达80%以上。截止2022年,天劲新能源实际产能已经达到60亿WH;2023年第一季度,总产能将到达80亿WH。

 

双方的本次战略合作,旨在共同拓展未来业务合作,以底盘分箱换电技术做为依托,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应用。

 

主要合作事宜 1、新产品合作开发:电池包联合开发项目,主要针对电池包 pack 方案、电芯及模组的研发、测试和生产加工工作,以及从整车对电池包详细需求及方案,相关验证确认等方面进行协助,该电池包主要用于分箱式换电的车型,实现在全国布置换电站的需求,推动电池标准化应用。2、市场推广:共同研究新能源汽车分箱式换电市场新的营销模式,利用各自资源优势, 联合开展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分箱式换电市场推广,以共同提高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规划在未来三年(2023-2025 天劲电池保底订单量不低于 15 万套(约 60 亿),为达成此目标力争保证每年不低于 2GWH 产能释放。

 

天劲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业储能的研发与智能制造,注重换电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换电电芯以42AH,46.5AH,37.5AH,50AH为主,采用分箱换电技术。其中换电用42AH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达300WH/KG,换电用系统能量密度已达203WH/KG;天劲新能源的软包动力换电技术达到了行业技术领先。


在研发创新方面,2020年11月天劲新能源研究院所研发的2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分箱换电新产品通过国标强检,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分别为180.1WH/KG和203.2WH/KG。整车4箱装配,工况可定制并满足客户需求。

到目前为止,天劲新能源分箱换电已配套车型有: 1) 东风俊风牌轿车,工况续航415KM,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62.68WH/KG。2) 奇瑞开瑞牌微面,工况续航346KM,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47.53WH/KG。3) 大运大运牌轻卡,等速续航380KM,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63.60WH/KG。4)威马EX5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63WH/KG。此次通过国标强检的2款分箱换电产品系统能量密度分别为180.1WH/KG和203.2WH/KG。

在技术路线方面,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趋势的分析,2018年初公司开始布局固态电池、换电电池等技术研发,并与国际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目的在于未雨绸缪,希望长期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技术领先策略,争取能在下一代锂电池换电技术上领先突破。